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及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要求,省市场监管局开展碳足迹系列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系统介绍碳足迹的基本概念、政策导向及实践案例等内容,旨在通过本次系列宣传为社会各界提供科学、实用的碳足迹知识,提升公众对碳足迹管理的理解,助力企业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碳排放,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行动,共同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第一章:什么是碳足迹?
01碳足迹的由来
碳足迹(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PCF)的概念源自于“生态足迹”,在1992年被首次提出。以生命周期评价方式进行量化,评估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单位是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O2eq)。
碳足迹按照应用层面(分析尺度)分为
“国家/城市碳足迹”
“组织/企业碳足迹”
“家庭/个人碳足迹”
“产品/服务碳足迹”等
其中,产品碳足迹是应用最广的概念。
02产品碳足迹介绍
“产品碳足迹”是指某一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包括从原材料的开采、制造、运输、分销、使用到最终废弃等各个阶段。
-
对于面向终端用户或消费者的产品(如手机、汽车),一般采用“摇篮到坟墓”的核算边界;
-
对于非终端消费产品(如钢材、水泥),一般采用“摇篮到大门”的核算边界。
对碳足迹的评价通常以产品碳足迹报告及证书的形式呈现。
03国内外产品碳足迹发展
产品碳足迹作为能够直观展示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的环境新指标,被全球广泛采用。越来越多的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出口企业,以及处于大宗产品供应链上的生产性企业,提出了建立核心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报告及管理体系的需求。以实现应对双碳背景下的市场风险,提升产品的绿色度和市场竞争力。
在国际上,产品碳足迹评价和标识已被广泛应用。总体上看,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组织)的碳足迹评价和标识发展比较迅速。
近年来,我国对产品碳足迹评价不断重视,但尚处于摸索阶段,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也被纳入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