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以亲民价格成为家庭常用食材,黑鱼因滋补营养备受养生人群青睐,鲈鱼则凭刺少味鲜老少皆宜,在市民的日常饮食中,草鱼、黑鱼、鲈鱼堪称淡水鱼界的“当家花旦”。然而,这些养殖鱼可能因养殖不当存在恩诺沙星、孔雀石绿等兽药残留,或因水域污染出现铅、镉等重金属超标,影响市民饮食安全。泉州市市场监管局将“天天都是3·15”理念落到实处,聚焦草鱼、黑鱼、鲈鱼等三类热销品种,开展专项抽检曝光行动。
本次专项抽检主要覆盖全市农贸市场、商超、水产店等淡水鱼销售集中场所,监管执法人员在对经营单位的水产品来源、进货查验记录和暂养(池)条件等进行检查的同时,对在售的草鱼、黑鱼和鲈鱼等淡水鱼进行随机抽样,检测项目直指重金属超标、兽药残留等关键安全指标。本次抽检各类淡水鱼共100批次,发现不合格2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8%,绝大多数样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监管执法人员已依法对销售不合格产品的商家进行立案调查,严格追查不合格产品来源情况。
食品小贴士
为帮助广大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选购和食用淡水鱼,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市场监管部门总结“四要”原则供参考:
1.要选择正规渠道:尽量到证照齐全的农贸市场、大型超市或信誉良好的生鲜电商平台购买,避免在流动摊贩或无资质的网店购买“三无”水产品。正规渠道的水产品通常来源可追溯,质量更有保障。购买时可查看商家是否公示了水产品的产地证明、检验合格证明等。
2.要查看产品标签标识:仔细查看预包装鱼产品的标签信息,确保产品名称、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以及生产企业、联系方式等内容齐全清晰。对于鲜活或散装鱼品,可向商家询问产地和检验情况。不要购买标签缺失、信息不全或字迹模糊的产品,以防买到来源不明或变质腐败的鱼。
3.要观察鱼的新鲜度:在选购鲜活鱼时,应挑选游动活泼、体态正常的鱼,避免选择行动迟缓、体色异常或有伤病迹象的鱼。如果购买冰鲜或冷冻鱼,要注意鱼体表面是否有光泽,鳞片是否完整,眼球是否饱满清亮,鳃部颜色是否鲜红(淡水鱼新鲜时鳃多呈淡红或鲜红色)。闻起来应有正常的鱼腥味,不应有腐败异味。不要购买体表黏液发黏、有臭味或眼球浑浊的鱼。
4.要注意储存和加工:购买回家的淡水鱼应尽快处理或冷藏保存。鲜活鱼可暂养在洁净水中且需及时宰杀;冰鲜鱼应置于冰箱冷藏室(0-4℃),并在1-2天内食用完毕;冷冻鱼则应一直保持在-18℃以下冷冻保存,避免反复解冻。加工鱼时要彻底清洗,去除内脏、鳃等易藏污纳垢的部位。烹饪时确保烧熟煮透,以杀灭可能存在的寄生虫和病菌,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处理生鱼和熟鱼的刀具、砧板要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温馨提示
食品安全关系你我他,保障餐桌上的食品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广大消费者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也应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市民若发现淡水鱼来源不明、鱼体异常等问题,欢迎拨打12315热线投诉举报。泉州市市场监管局将持续强化监督抽检与日常监管,严查违法行为,让市民身心“鱼”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